生在現代的古人/藝術的使命,就是讓想像被看見 — 穿越時空的攝影巨擘:杉本博司
藍麗娟 / 作家
六月初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盛大揭幕,今年周邊展區的亮點,就是美籍日裔攝影家暨現代美術家杉本博司設計的:蒙德里安玻璃茶屋(Glass Tea House Mondrian)。 在聖喬治‧馬焦雷島(Island of San Giorgio Maggiore)知名的維多(Le Stanze del Vetro)玻璃博物館外,矗立著杉本博司受邀設計的作品:蒙德里安玻璃茶屋。這是一座2.5公尺見方的玻璃茶室,架在40公尺長,12.5公尺寬的水池上。由於玻璃茶室只能容納一名茶師父與兩位遊客,人們必須穿越水池上的高架地板才能進入茶室;至於旁觀者只能站在水池外。這件作品理念獨特,成為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話題之一。維多玻璃博物館特別舉辦杉本博司回顧展,引介大師的理念。 台灣的讀者很幸運,因為值此之時,杉本博司也受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之邀來台舉辦首展,包括攝影、雕塑、建築等許多重要作品都在學學白色空間展出,直至九月底。請勿錯過。
「我想拍攝毫無文明痕跡的海景;沒有燈光、沒有船隻,只有天空、海洋與遠方的地平線。」
早在數位相機尚未發明的1980年代,名氣尚不響亮的日裔美籍攝影師杉本博司搭機來到台灣,隨身攜帶沉重的銀鹽相機等器材,租賃一輛車,環島台灣一圈,只為尋找心中那片渺無人跡的海景。
「古代人所見的海景是什麼呢?我想讓現代人看見,和古人所見一模一樣的海景。」當時僅30出頭的杉本博司堅定駕車沿省道尋找拍攝地點。去到西部海岸,台灣海峽光害過多;來到東海岸,太平洋雖美,卻常有船隻,不利拍攝。因為他創作的《海景》系列往往一拍攝就是好幾天,無論晨昏都要取景,非得找到一片不受文明沾染的海域不可。
「啊!好美!」
環台一圈,杉本博司終於相中一處適合的拍攝地點,就是蘇花公路旁險峻的岩岸,海象洶湧,無船無人。他興奮下車準備,不料,卻遭交通警察勸阻:「這裡交通嚴峻,單向通車,山崖落石又多,是危險路段,您不能在路邊架設三腳架…。」
深深嘆了一口氣,杉本博司儘管不捨這片美麗海景,卻只能收起攝影器材,緩緩驅車離開。
攝影諾貝爾獎得主,讓想像被看見
杉本博司並沒想到,當時的這趟台灣行腳,竟然拍攝不成任何一張照片。他也無從想像,他費盡心力周遊列國尋找遠古人也曾看過的那片海景,從而完成一系列攝影作品《海景》後,不僅普獲藝術界極高評價,深得大眾共鳴,收藏家以高價收藏,甚至在2008年倫敦蘇富比拍賣會上,單幅《海景》作品拍出128萬美金(近4千萬新台幣),刷新亞洲當代攝影最高紀錄。
而當年來台,這位孤獨又執著的年輕攝影家也沒有想過,2001年時,他會獲得攝影諾貝爾獎(哈蘇相機基金會國際攝影獎)肯定;而歷年來創作的13個攝影系列作品,也讓他贏得「最後的現代主義者」稱號。
讓現代人與古人看見一模一樣的海景,為何對杉本博司這麼重要?目前受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之邀來台舉辦首次個展的杉本博司,在演講時開宗明義指出:「讓想像變成可能,被人們看見,是藝術的使命!」
杉本博司主張的使命,在作品中一以貫之。窮究他叫好又叫座的13個攝影系列作品,包括最著名的《海景》、《劇場》、《放電場》、《觀念之形》、《建築》系列等,無一不是這項使命的展現。
在《海景》系列,杉本博司要讓現代人看見古代人所見一模一樣的海景。
在《劇場》系列,杉本博司在空無一人的一美元戲院裡,拍下屏幕上,電影從播放到結束之間的影像;當底片沖洗後,展現出美輪美奐的劇場室內景與全白的電影屏幕。換句話說,當人們被電影的故事與人物左右,甚至誤以為所見為真;杉本博司卻用《劇場》系列一針見血提醒:「電影播放的,不過是虛假的」。
在《建築》系列,杉本博司拍攝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們的建築名作。不同於一般攝影師的是,他將焦距設定在建築物後方,比無限大還遠好幾倍之處,如此,照片儘管是一片模糊,卻仍保留依稀而詩意的輪廓。他為什麼這麼做?鑽研過建築的流變的他指出,在現代主義建築之前,建築是為神而設計、為神而存在的;而現代主義建築卻是為人類而設計、存在的,所以他選定現代主義建築為主題。
至於為何這樣拍攝,他指出,建築師初始構思時,腦中浮現建築物的理想姿態,然後逐步繪製設計圖。但是,一旦開始施工,卻逐漸遠離最初的理想,於是,建築物成為理想與現實妥協的產物。「換言之,建築物是建築的墳墓。我面對建築的墳墓,將攝影對焦在無限遠,拍下陰魂不散的建築魂魄。」杉本博司說。也可以說,藉由這種拍攝手法,建築師腦中最初的理想樣貌,終於能被人們看見。
如果杉本博司能讓建築師的想像被看見。那麼,代數與微積分等數學公式能不能被人們看見?當然可以。有一回,杉本博司在東京大學發現一批19世紀德國數理模型與機關模型,這是當時德國為了便利於教學,將三角函數化為立體模型,並將工業革命的機械動作化為機關模型。歷經一百多年後的20世紀末期,當杉本博司發現東京大學裡的這批模型,可說是如獲至寶。於是,他拍攝了《觀念之形》系列作品--將抽象數學公式轉變為一張張雕塑般詩意的攝影作品,讓世人得以看見。
他意味深長的說:「有些事物創造之初完全沒有藝術野心,但是,結果卻具有藝術的效果。這種非藝術性,燃起了我對藝術創作的欲望。」他甚至還以數理公式設計製作一把椅子,本次也能在學學的首展中看見。
儘管杉本博司主張「讓想像被看見」,但是,別的藝術家也能發揚這個使命;所以,杉本博司有什麼不同?在杉本博司的攝影作品中,最驚人的例證就是《放電場》系列,湧現他超凡絕倫的想像力、實驗性、執行力與耐力。
杉本博司閱讀許多東西方史學與哲學書籍,也探究東西方原住民的信仰與崇拜。他疑惑,為什麼東西方古民族的神話中都有雷神?都崇拜閃電?他思索:「古代人目睹,那從天空直下海面的閃電,到底是什麼模樣?」
為此,他鑽研18世紀攝影先驅塔爾博特的技術,耗費逾5年歲月,在紐約的工作室暗房裡做實驗。穿著白袍的他,手持特製的導電棒,將40萬伏特的高壓發電機導到海鹽水中,水中則放置著底片。經過無數次的試驗,終於,他成功的讓瞬間的閃電在底片中成像;顯影之後,電流的細節與紋理清晰可辨,變化萬端,遠看就像是一支與人同高的人參。這也是人類首次不用照相機「拍攝」的照片。就這樣,杉本博司化身科學家苦心鑽研,終於成功將遠古人眼中的閃電召喚到當代人的眼前。由此,完成他藝術使命中最驚人的系列作品。
坐時光機的外星人
彷彿外星人,杉本博司跳出當代人的視野與思維來看待事物。杉本博司自承是個愛幻想的人,但是,他的創作主題並非個人囈語,相反的,他關注全人類共通的美感經驗,極力將古人的感性與美感拉到當代,在今日重現。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像個學者般,無論創作或收藏,每碰觸一個主題,就窮究該主題的相關事物,無論史學、哲學、藝術、建築;也不自限於東方或西方,或各種理論思維流變。往往經過大量閱讀鑽研,他會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論基礎,才去做創作。於是,他的作品絕不僅只出自個人的幻想,或一時的靈感火花,還輔以扎實的論述體系,這使得他即使只完成13個攝影系列作品,卻已然獲得國際攝影與藝術界的桂冠加身,不斷巡迴世界展覽,呼喚出各地觀者的懷想與讚嘆,共鳴如回音,迴響在世界的藝術幽谷中。
在這近40年的苦心自學中,他儼然時光機上的人,穿梭古今,少人能及。自學,是杉本認識世界的方式,也是他創作的柴薪。1948年在日本戰後出生,大學時,杉本博司就讀經濟系。22歲畢業後,他赴美國洛杉磯攻讀藝術。他自承,日本在二戰後大舉推行歐美現代化教育,一切西化,於是,22歲之前,他在日本接受大量西方哲學與思想。但是,當他赴美留學,東方神祕主義與禪學卻已然在加州形成風潮;每有同學拿禪學、日本文化來詢問,他訝然發現自己並不甚明瞭,為此,他嘗試自學日本文化、禪學等,回過頭來重新理解並學習自身的文化,累積並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超脫於一般人理解的東方與西方文化。
碩士畢業後,他和朋友租了一輛車,一路開到紐約,定居紐約創作。此後,他決定選擇攝影為藝術創作的工具,儘管當時藝術界並不特別認可攝影為藝術。從此,他以銀鹽相機開啟了藝術創作之路。有一段時間,為了過生活,杉本博司的妻子在紐約開設日本古美術藝廊,開幕時,他就兼做室內設計與裝修。藝廊開張後,他更常常回日本尋找古美術品,帶回紐約買賣。就在這過程中,他慢慢看見日本古美術的奧妙,一頭栽進那個時代相關的美術史,不可自拔。後來,他的攝影創作名聲愈來愈響亮,實在無法再兼顧古美術品買賣,才停止藝廊生意。但是,他仍繼續收藏古美術品至今;因為,他從古美術品汲取來自古代的感性與美學,源源不絕。這麼一說,古美術品就像是座「時光機」,轉瞬之間帶他悠遊古今。
人們好奇,杉本博司的現代藝術作品拍賣價格高,而他卻鍾愛並典藏古美術,他怎麼看待藝術?
他說道,「我不在乎我作品的價格,我不會因為價格而創作。我認為,許多拍賣價格高的作品,也不代表是好作品;許多當代的主流也不見得能通過時間考驗。我不會拿我的作品跟現代美術作品比較,反而會跟12世紀的古美術品相比。」他進一步解釋:「我把攝影作品的收入拿來收藏古美術品(古董),看到那麼漂亮的古美術品,價格卻那麼低,比我的作品美多了。而且,買古美術品,不只是收藏,我也因此學習了很多東西!」
在他看來,古美術品無疑是通過時光淬鍊的珍品,象徵人類文明發展顛峰的美學證據。他說:「我以為真正的美麗,是可以通過時間考驗的東西。時間,有著壓迫、不赦免任何人的腐蝕力量,以及將所有事物歸還土地的意志。能夠耐受這些而留存下來的形與色,才是真正的美麗。」
攝影巨擘跨足建築,創作不設限
杉本博司從古美術得到養分,利用鑽研自學建立思想體系,近年來,他的作品不僅只有攝影,還跨界到建築設計、空間設計、天文地理測量、服裝設計、能劇創作、能劇音樂,完全不設限。為什麼?他說道,「當技術達到一定純熟的地步,就不會被工具所侷限;相反的,所有工具都可以用。」這是因為,不論用什麼工具,「我都想呈現一種sense of space,就是『間』的美學。日文的『間』,可以是空間,也可以是時間,可以說是空隙、縫隙或間隔。不論是建築或攝影,都和『間』有關係。美,就存在『間』,縫隙,或間隔裡頭。」
杉本博司的觀念,呼應中國古籍《禮記》《學記》所云之「大道不器」,意為:「真理不侷限於一個領域。」因此,與其將他近年的跨界創作形容為「創作不設限」,不如說,創作本不該受限於一種工具,而他則是悠遊於各種工具之間,藉以表達真理。
能劇就是一例。來到美國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杉本博司可以將能劇千里迢迢由東方搬到西方的這座視覺藝術殿堂(而非戲劇院),就在中庭搭一座舞台來演出。能劇本是穿梭古今的一種表演形式,在這場能劇演出中,杉本博司將《放電場》攝影系列作品中模擬遠古而實驗出來的閃電化為戲服上的圖騰。在劇終了時,放電場的閃電由天霹靂而降(也象徵由遠古來到當代),而演員戲服上的閃電圖騰也忽然發光;一天一地,一古一今相互呼應,深深震撼觀眾的視覺,令人張嘴結舌,驚嘆不已。
「護王神社」也是一例。來到日本瀨戶內海的小島:直島,這裡有杉本博司復舊又創新的建築作品:護王神社。護王神社只有基座是15世紀保留下來的遺址,具有伊勢神宮風格。杉本博司窮究建築的起源,風土地理與日本皇朝的歷史典故,在新建護王神社時力圖恢復了古意。他設計的光學玻璃階梯不給人走,而是給光走,射入地下的石室。因為,在古日本人眼中,光是神祇之一,是古人禮敬膜拜的。於是,在護王神社,光透過光學玻璃,順沿階梯來到神社下方的石室,這是杉本博司請工匠模仿4、5世紀的古墳時期以徒手挖鑿而成,而非用現代機械開鑿。於是,這座小小的石室就是膜拜神的殿堂,僅容一人。神奇的是,當人在石室中禮敬完畢,起身欲離開時,轉身驀然望向石室外邊,映入眼簾的,竟然就是《海景》系列中真真切切,跟古代人所見一模一樣,不受文明干擾,保存數十億年的海景。
又比如日本東京的青山表參道附近,他受邀設計的大林組總部大廳,與金田中庭園咖啡館。在大林組總部九公尺高大廳,從天花板向下倒置一座由數學公式換算並打造的圓錐體,椎尖朝向大廳地下(地底),可以說是他《觀念之形》系列攝影作品的雕塑化。仔細往地下一看,有個一公釐的小洞,那正是椎尖直指之處,「從這裡可以貫穿地球核心,直到地球另一端的巴西!」杉本博司笑談著,這件集攝影、雕塑、空間設計與建築的作品,再度呼應了他的「讓想像被人們看見」的藝術使命。而大廳周遭由五百噸重的巨石鋪成,都是他遠從中國青島挑選,開鑿而運回東京的,「這應該是全世界單坪造價最貴的建築了!」他自嘲說。而從大廳往階梯上方走去,一轉彎,就來到金田中庭園咖啡館,也是一座打破媒介,盡顯他藝術使命的作品。
無論任一個作品都那樣寧靜,那樣呼喚著人的感性,並令人領悟到,杉本博司想要表達的真理,確實就優遊於建築與攝影!
大師設計的博物館不好用
「我是攝影藝術的老人,卻是建築界的新人,」杉本博司在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的演講中開宗明義幽默自謙。
「我設計建築不是主動的,而是被動的,」杉本博司指出,他之所以會投入建築,有其現實上的理由,因為「我在世界各國展出,總是發現,很多博物館都不好用,連建築大師設計的美術館也常常不好用。」
於是,每每杉本博司為了展出攝影,都必須兼做展場的空間設計。「對我來說,建築,空間設計與攝影都是同一件事。從事視覺藝術時,要同時考慮觀者所處的空間,而非只是一個平面。而且,視覺創作者要有敏銳的空間感,才會有好作品。」
舉例來說,他有一回到法國巴黎某著名美術館展出,該美術館的外觀都是玻璃,室內空無一物。他自行設計展場空間,場內豎立一塊塊巨大的立體長型展板,展板上懸掛著他的攝影作品,「我想要讓觀者一進來時感到困惑,誤以為是來到極簡主義雕塑展。等到他仔細觀看,會發現其實是我的攝影展。可以說,買一張門票看兩個展,觀眾真是賺到了啊!」杉本博司笑呵呵的說。
為了讓美術館更適合展出攝影作品,杉本博司投入時間,精力與金錢不遺餘力。他甚至在台灣公開說:「我願意為我攝影作品的收藏者設計一棟攝影美術館。」
他受邀設計伊豆寫真博物館的庭園時,先到伊豆住了一個多月,在腦中構想雛形,然後帶著6、7位年輕人到山裡尋找合適的石頭,再一一搬回工地,在他的指揮下,極盡追求完美的擺設成今日深具古風的庭園樣貌,「這是一座建築,也是一個藝術作品。」他說。
許多設計者往往受限於預算等因素必須妥協,身為大師的杉本博司受邀設計時,是否也有此苦惱?杉本博司微笑回答:「當構想受限於預算時,我會不惜拿出我的設計費來用,就是要把我的作品做出來。」他坦率的答案直指一件事:即使是世界攝影巨擘也無法避免預算窘境。但是無論如何,他就是要貫徹完成作品的意志。
今年65歲的他,甚至在日本的小田原買了一塊地,成立小田原基金會,並設計一棟小田原攝影美術館,園區內還規劃光學玻璃打造的能劇舞台,以大自然的夕陽為舞台背景,預計於今年動工,兩年後完工。為此,他頻繁考察建地,為動工更是苦心奔走。站在基地上,他眺望古人眼中的海景,為了解決困難的資金,材料等事務,勞心勞力。有一天,考古專家發現這塊基地下方藏有數百年前的農路遺跡,他得知時非常感動,對他來說,這不啻是從古代捎來的訊息,呼應了他穿梭古今,穿越時空的藝術使命與心念。
又有一回,日本建築師隈研吾執行一項建築案,因為工地上一座古蹟宅門無法通過建築法規,決意予以拆除。杉本博司聽說這消息後大為驚訝,急急將古蹟搶救下來,準備遷移到小田原的基地上。
面臨即將到來的生命挑戰,跨界又穿梭古今的杉本博司持續耗用大量時間,精力與成本,不遺餘力。為的是什麼?杉本博司說:「我想藉這個基金會的力量實現一些我想做的實驗性建築,包括上演日本能劇的劇場。此外,我也想要建立收藏我攝影作品與古美術品的空間,等我以後不在了,這個組織能長久為我把藝術使命傳承下去!」
看透歷史的杉本博司,畢竟也看見全人類都必然面對的宿命:死亡。他預作準備,企圖讓自己的藝術使命耐受時間的考驗,如果留存下來,就可能成為真正的美麗。
人需要多大的空間呢?
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在威尼斯聖喬治‧馬焦雷島(Island of San Giorgio Maggiore)上,展出杉本博司設計蒙德里安玻璃茶屋(Glass Tea House Mondrian)。在40公尺長,12.5公尺寬的水池上搭建的一間玻璃茶屋,只有二點五公尺見方空間,僅能容一名茶師父與兩名遊客進入。
為什麼只有這麼小的空間?杉本博司指出,一方面他想要重現日本茶道家千利休的精神,另一方面,他想藉由提出的問題是:「人到底需要多大的空間呢?」他說,「人類並不需要住在一百公尺高的大樓裡,人真正需要的空間,不過就是一個棺木大小罷了。」
他喜歡說一個故事:有位男子向印地安酋長購買土地,酋長說:「你在太陽升起時出發,日落時回來,用雙腳在所到之處打下三根木樁做記號,四邊圍起來的土地就是你的。但是你如果沒有回來,我會沒收你的所有資金。」第二天,男子依約出發了。正午前,他打下第一根木樁,隨後拐直角繼續走,並打下第二根木樁;當他好不容易往另一頭走去,終於打下第三根木樁,急欲返回時,日落已經西斜,逼著他加速返回起點。當到他回到起點時,卻已經累倒在地,沉醉在擁有大片土地的幸福感,不支而死。酋長埋葬了男子的屍體。結果,男子所需的不過是埋葬身軀的土地罷了。所以,人到底需要多大的空間?這則寓言說明了杉本博司的觀念。藉由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他也想要表達這個觀念。
在他看來,空間不是為人而存在;空間,是為了呈現美而存在。仔細研究山本博司的建築、空間、攝影等各種作品,無論大林組大廳總部、或金田中庭園咖啡,為了展現美,他可以營造極大的空間。
比如,他在東京公寓的一間房裡,牆面僅僅以油漆刷成,室內矗立一座高2點4公尺的三角稜鏡,房間左側是面朝東的窗戶。每天早上,太陽光從窗戶射入,透過三稜鏡反射出七色光譜,幻化為神奇的色澤。「這房間是為了看見美麗的早晨,陽光顏色的變化而設。」讚嘆著美景的杉本博司說道。
杉本博司為美而著迷,而他的畢生作品都為美而存在。他的建築不給人住,也不給神住,而是給美住。他,是美學的獻祭者。
數位攝影不叫做攝影
這位美學的獻祭者,鍾愛於傳統銀鹽相機來創作,以黑白作品聞名於世。
杉本博司解釋,「我也拍過彩色照片,但是太簡單了,黑白攝影的挑戰性比較高。因為,黑與白之間有無盡的灰階,能表達的層次與概念更為豐富。」
來到他在學學文創的首展空間裡,有攝影,建築設計,雕塑作品,還播放他的記錄片。空氣中瀰漫黑白的光影,彷彿他的攝影作品,黑白之間呈現著數不盡的層次與灰階。凝視,無語,無窮的思考正在觀者的腦海中織就,成形。
最特別的是,數位相機的時代,銀鹽相紙已經停產,杉本博司仍執著於以銀鹽相機來創作。他解釋,「雖然傳統的銀鹽攝影已經走到盡頭,可是我也不認為數位攝影是真正的攝影。我一直用銀鹽相機在拍攝,銀鹽相紙停產了,我就自己生產。好處是,我的作品也可以因此與別人區隔;可能這世界上也只剩下我用銀鹽相機在創作了吧?雖然數位攝影盛行,我仍希望傳統的技術能有人傳承下去。」
最關鍵的原因出於他對於攝影的定義,他認為,「傳統攝影才是攝影,而數位攝影比較像繪畫。一個東西在那裡,數位相機將它拍攝下來,這不叫攝影。而我把我腦海中的想像拍攝下來,那才是真正的攝影。」
把當下有興趣的事做好
畢生追求終極之美,是否就是杉本博司人生的意義?出乎意外的是,杉本博司卻說:「我不知道,說不定我到人生的盡頭時,都還沒找到答案。」 不論像是外星人,或是來自遠古,還是一直坐著想像的時光機穿梭古今,杉本博司一直用創作不斷向世界提出質疑,並想辦法尋找答案。而他對於年輕攝影後輩也從不給建議。「我建議年輕人不要聽任何人的建議。因為,我自己也沒也聽任何人的建議。我認為,就是認真過好每一天,把當下有興趣做的事做好,就是最重要的事了。」
把當下有興趣做的事做好,有多麼重要?
杉本博司傷感說道,美國在911事件之後,他被迫中斷《海景》系列創作,因為,「回美國機場的通關檢查變得異常嚴格;當我帶著在國外拍攝完的底片回紐約機場通關時,X光機會使我的底片曝光。從此,《海景》系列作品的創作必須擱置。」
多麼令人遺憾!多年前,杉本博司曾經在台灣遍尋不著任何一處不受文明干擾的海景,因此無法拍攝《海景》系列作品;911之後,他卻再受文明干擾而中斷《海景》系列創作,而且,一暫停就是15年。可以說,杉本博司的藝術使命再堅強,不僅逃不了人類的宿命,也逃不過文明的捉弄!
不過,值得安慰的是,至少杉本博司不放棄任何一個表達藝術使命的機會。值此之時,他以蒙德里安玻璃茶亭風靡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也風塵僕僕的將作品帶到台灣舉行首展。在學學白色空間,透過展出的完整作品,他堅持40年的藝術使命已經震撼、鼓舞台灣文化創意領域的無數心靈,影響幽遠,餘波盪漾!
藍麗娟 / 作家
六月初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盛大揭幕,今年周邊展區的亮點,就是美籍日裔攝影家暨現代美術家杉本博司設計的:蒙德里安玻璃茶屋(Glass Tea House Mondrian)。 在聖喬治‧馬焦雷島(Island of San Giorgio Maggiore)知名的維多(Le Stanze del Vetro)玻璃博物館外,矗立著杉本博司受邀設計的作品:蒙德里安玻璃茶屋。這是一座2.5公尺見方的玻璃茶室,架在40公尺長,12.5公尺寬的水池上。由於玻璃茶室只能容納一名茶師父與兩位遊客,人們必須穿越水池上的高架地板才能進入茶室;至於旁觀者只能站在水池外。這件作品理念獨特,成為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話題之一。維多玻璃博物館特別舉辦杉本博司回顧展,引介大師的理念。 台灣的讀者很幸運,因為值此之時,杉本博司也受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之邀來台舉辦首展,包括攝影、雕塑、建築等許多重要作品都在學學白色空間展出,直至九月底。請勿錯過。
「我想拍攝毫無文明痕跡的海景;沒有燈光、沒有船隻,只有天空、海洋與遠方的地平線。」
早在數位相機尚未發明的1980年代,名氣尚不響亮的日裔美籍攝影師杉本博司搭機來到台灣,隨身攜帶沉重的銀鹽相機等器材,租賃一輛車,環島台灣一圈,只為尋找心中那片渺無人跡的海景。
「古代人所見的海景是什麼呢?我想讓現代人看見,和古人所見一模一樣的海景。」當時僅30出頭的杉本博司堅定駕車沿省道尋找拍攝地點。去到西部海岸,台灣海峽光害過多;來到東海岸,太平洋雖美,卻常有船隻,不利拍攝。因為他創作的《海景》系列往往一拍攝就是好幾天,無論晨昏都要取景,非得找到一片不受文明沾染的海域不可。
「啊!好美!」
環台一圈,杉本博司終於相中一處適合的拍攝地點,就是蘇花公路旁險峻的岩岸,海象洶湧,無船無人。他興奮下車準備,不料,卻遭交通警察勸阻:「這裡交通嚴峻,單向通車,山崖落石又多,是危險路段,您不能在路邊架設三腳架…。」
深深嘆了一口氣,杉本博司儘管不捨這片美麗海景,卻只能收起攝影器材,緩緩驅車離開。
攝影諾貝爾獎得主,讓想像被看見
杉本博司並沒想到,當時的這趟台灣行腳,竟然拍攝不成任何一張照片。他也無從想像,他費盡心力周遊列國尋找遠古人也曾看過的那片海景,從而完成一系列攝影作品《海景》後,不僅普獲藝術界極高評價,深得大眾共鳴,收藏家以高價收藏,甚至在2008年倫敦蘇富比拍賣會上,單幅《海景》作品拍出128萬美金(近4千萬新台幣),刷新亞洲當代攝影最高紀錄。
而當年來台,這位孤獨又執著的年輕攝影家也沒有想過,2001年時,他會獲得攝影諾貝爾獎(哈蘇相機基金會國際攝影獎)肯定;而歷年來創作的13個攝影系列作品,也讓他贏得「最後的現代主義者」稱號。
讓現代人與古人看見一模一樣的海景,為何對杉本博司這麼重要?目前受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之邀來台舉辦首次個展的杉本博司,在演講時開宗明義指出:「讓想像變成可能,被人們看見,是藝術的使命!」
杉本博司主張的使命,在作品中一以貫之。窮究他叫好又叫座的13個攝影系列作品,包括最著名的《海景》、《劇場》、《放電場》、《觀念之形》、《建築》系列等,無一不是這項使命的展現。
在《海景》系列,杉本博司要讓現代人看見古代人所見一模一樣的海景。
在《劇場》系列,杉本博司在空無一人的一美元戲院裡,拍下屏幕上,電影從播放到結束之間的影像;當底片沖洗後,展現出美輪美奐的劇場室內景與全白的電影屏幕。換句話說,當人們被電影的故事與人物左右,甚至誤以為所見為真;杉本博司卻用《劇場》系列一針見血提醒:「電影播放的,不過是虛假的」。
在《建築》系列,杉本博司拍攝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們的建築名作。不同於一般攝影師的是,他將焦距設定在建築物後方,比無限大還遠好幾倍之處,如此,照片儘管是一片模糊,卻仍保留依稀而詩意的輪廓。他為什麼這麼做?鑽研過建築的流變的他指出,在現代主義建築之前,建築是為神而設計、為神而存在的;而現代主義建築卻是為人類而設計、存在的,所以他選定現代主義建築為主題。
至於為何這樣拍攝,他指出,建築師初始構思時,腦中浮現建築物的理想姿態,然後逐步繪製設計圖。但是,一旦開始施工,卻逐漸遠離最初的理想,於是,建築物成為理想與現實妥協的產物。「換言之,建築物是建築的墳墓。我面對建築的墳墓,將攝影對焦在無限遠,拍下陰魂不散的建築魂魄。」杉本博司說。也可以說,藉由這種拍攝手法,建築師腦中最初的理想樣貌,終於能被人們看見。
如果杉本博司能讓建築師的想像被看見。那麼,代數與微積分等數學公式能不能被人們看見?當然可以。有一回,杉本博司在東京大學發現一批19世紀德國數理模型與機關模型,這是當時德國為了便利於教學,將三角函數化為立體模型,並將工業革命的機械動作化為機關模型。歷經一百多年後的20世紀末期,當杉本博司發現東京大學裡的這批模型,可說是如獲至寶。於是,他拍攝了《觀念之形》系列作品--將抽象數學公式轉變為一張張雕塑般詩意的攝影作品,讓世人得以看見。
他意味深長的說:「有些事物創造之初完全沒有藝術野心,但是,結果卻具有藝術的效果。這種非藝術性,燃起了我對藝術創作的欲望。」他甚至還以數理公式設計製作一把椅子,本次也能在學學的首展中看見。
儘管杉本博司主張「讓想像被看見」,但是,別的藝術家也能發揚這個使命;所以,杉本博司有什麼不同?在杉本博司的攝影作品中,最驚人的例證就是《放電場》系列,湧現他超凡絕倫的想像力、實驗性、執行力與耐力。
杉本博司閱讀許多東西方史學與哲學書籍,也探究東西方原住民的信仰與崇拜。他疑惑,為什麼東西方古民族的神話中都有雷神?都崇拜閃電?他思索:「古代人目睹,那從天空直下海面的閃電,到底是什麼模樣?」
為此,他鑽研18世紀攝影先驅塔爾博特的技術,耗費逾5年歲月,在紐約的工作室暗房裡做實驗。穿著白袍的他,手持特製的導電棒,將40萬伏特的高壓發電機導到海鹽水中,水中則放置著底片。經過無數次的試驗,終於,他成功的讓瞬間的閃電在底片中成像;顯影之後,電流的細節與紋理清晰可辨,變化萬端,遠看就像是一支與人同高的人參。這也是人類首次不用照相機「拍攝」的照片。就這樣,杉本博司化身科學家苦心鑽研,終於成功將遠古人眼中的閃電召喚到當代人的眼前。由此,完成他藝術使命中最驚人的系列作品。
坐時光機的外星人
彷彿外星人,杉本博司跳出當代人的視野與思維來看待事物。杉本博司自承是個愛幻想的人,但是,他的創作主題並非個人囈語,相反的,他關注全人類共通的美感經驗,極力將古人的感性與美感拉到當代,在今日重現。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像個學者般,無論創作或收藏,每碰觸一個主題,就窮究該主題的相關事物,無論史學、哲學、藝術、建築;也不自限於東方或西方,或各種理論思維流變。往往經過大量閱讀鑽研,他會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論基礎,才去做創作。於是,他的作品絕不僅只出自個人的幻想,或一時的靈感火花,還輔以扎實的論述體系,這使得他即使只完成13個攝影系列作品,卻已然獲得國際攝影與藝術界的桂冠加身,不斷巡迴世界展覽,呼喚出各地觀者的懷想與讚嘆,共鳴如回音,迴響在世界的藝術幽谷中。
在這近40年的苦心自學中,他儼然時光機上的人,穿梭古今,少人能及。自學,是杉本認識世界的方式,也是他創作的柴薪。1948年在日本戰後出生,大學時,杉本博司就讀經濟系。22歲畢業後,他赴美國洛杉磯攻讀藝術。他自承,日本在二戰後大舉推行歐美現代化教育,一切西化,於是,22歲之前,他在日本接受大量西方哲學與思想。但是,當他赴美留學,東方神祕主義與禪學卻已然在加州形成風潮;每有同學拿禪學、日本文化來詢問,他訝然發現自己並不甚明瞭,為此,他嘗試自學日本文化、禪學等,回過頭來重新理解並學習自身的文化,累積並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超脫於一般人理解的東方與西方文化。
碩士畢業後,他和朋友租了一輛車,一路開到紐約,定居紐約創作。此後,他決定選擇攝影為藝術創作的工具,儘管當時藝術界並不特別認可攝影為藝術。從此,他以銀鹽相機開啟了藝術創作之路。有一段時間,為了過生活,杉本博司的妻子在紐約開設日本古美術藝廊,開幕時,他就兼做室內設計與裝修。藝廊開張後,他更常常回日本尋找古美術品,帶回紐約買賣。就在這過程中,他慢慢看見日本古美術的奧妙,一頭栽進那個時代相關的美術史,不可自拔。後來,他的攝影創作名聲愈來愈響亮,實在無法再兼顧古美術品買賣,才停止藝廊生意。但是,他仍繼續收藏古美術品至今;因為,他從古美術品汲取來自古代的感性與美學,源源不絕。這麼一說,古美術品就像是座「時光機」,轉瞬之間帶他悠遊古今。
人們好奇,杉本博司的現代藝術作品拍賣價格高,而他卻鍾愛並典藏古美術,他怎麼看待藝術?
他說道,「我不在乎我作品的價格,我不會因為價格而創作。我認為,許多拍賣價格高的作品,也不代表是好作品;許多當代的主流也不見得能通過時間考驗。我不會拿我的作品跟現代美術作品比較,反而會跟12世紀的古美術品相比。」他進一步解釋:「我把攝影作品的收入拿來收藏古美術品(古董),看到那麼漂亮的古美術品,價格卻那麼低,比我的作品美多了。而且,買古美術品,不只是收藏,我也因此學習了很多東西!」
在他看來,古美術品無疑是通過時光淬鍊的珍品,象徵人類文明發展顛峰的美學證據。他說:「我以為真正的美麗,是可以通過時間考驗的東西。時間,有著壓迫、不赦免任何人的腐蝕力量,以及將所有事物歸還土地的意志。能夠耐受這些而留存下來的形與色,才是真正的美麗。」
攝影巨擘跨足建築,創作不設限
杉本博司從古美術得到養分,利用鑽研自學建立思想體系,近年來,他的作品不僅只有攝影,還跨界到建築設計、空間設計、天文地理測量、服裝設計、能劇創作、能劇音樂,完全不設限。為什麼?他說道,「當技術達到一定純熟的地步,就不會被工具所侷限;相反的,所有工具都可以用。」這是因為,不論用什麼工具,「我都想呈現一種sense of space,就是『間』的美學。日文的『間』,可以是空間,也可以是時間,可以說是空隙、縫隙或間隔。不論是建築或攝影,都和『間』有關係。美,就存在『間』,縫隙,或間隔裡頭。」
杉本博司的觀念,呼應中國古籍《禮記》《學記》所云之「大道不器」,意為:「真理不侷限於一個領域。」因此,與其將他近年的跨界創作形容為「創作不設限」,不如說,創作本不該受限於一種工具,而他則是悠遊於各種工具之間,藉以表達真理。
能劇就是一例。來到美國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杉本博司可以將能劇千里迢迢由東方搬到西方的這座視覺藝術殿堂(而非戲劇院),就在中庭搭一座舞台來演出。能劇本是穿梭古今的一種表演形式,在這場能劇演出中,杉本博司將《放電場》攝影系列作品中模擬遠古而實驗出來的閃電化為戲服上的圖騰。在劇終了時,放電場的閃電由天霹靂而降(也象徵由遠古來到當代),而演員戲服上的閃電圖騰也忽然發光;一天一地,一古一今相互呼應,深深震撼觀眾的視覺,令人張嘴結舌,驚嘆不已。
「護王神社」也是一例。來到日本瀨戶內海的小島:直島,這裡有杉本博司復舊又創新的建築作品:護王神社。護王神社只有基座是15世紀保留下來的遺址,具有伊勢神宮風格。杉本博司窮究建築的起源,風土地理與日本皇朝的歷史典故,在新建護王神社時力圖恢復了古意。他設計的光學玻璃階梯不給人走,而是給光走,射入地下的石室。因為,在古日本人眼中,光是神祇之一,是古人禮敬膜拜的。於是,在護王神社,光透過光學玻璃,順沿階梯來到神社下方的石室,這是杉本博司請工匠模仿4、5世紀的古墳時期以徒手挖鑿而成,而非用現代機械開鑿。於是,這座小小的石室就是膜拜神的殿堂,僅容一人。神奇的是,當人在石室中禮敬完畢,起身欲離開時,轉身驀然望向石室外邊,映入眼簾的,竟然就是《海景》系列中真真切切,跟古代人所見一模一樣,不受文明干擾,保存數十億年的海景。
又比如日本東京的青山表參道附近,他受邀設計的大林組總部大廳,與金田中庭園咖啡館。在大林組總部九公尺高大廳,從天花板向下倒置一座由數學公式換算並打造的圓錐體,椎尖朝向大廳地下(地底),可以說是他《觀念之形》系列攝影作品的雕塑化。仔細往地下一看,有個一公釐的小洞,那正是椎尖直指之處,「從這裡可以貫穿地球核心,直到地球另一端的巴西!」杉本博司笑談著,這件集攝影、雕塑、空間設計與建築的作品,再度呼應了他的「讓想像被人們看見」的藝術使命。而大廳周遭由五百噸重的巨石鋪成,都是他遠從中國青島挑選,開鑿而運回東京的,「這應該是全世界單坪造價最貴的建築了!」他自嘲說。而從大廳往階梯上方走去,一轉彎,就來到金田中庭園咖啡館,也是一座打破媒介,盡顯他藝術使命的作品。
無論任一個作品都那樣寧靜,那樣呼喚著人的感性,並令人領悟到,杉本博司想要表達的真理,確實就優遊於建築與攝影!
大師設計的博物館不好用
「我是攝影藝術的老人,卻是建築界的新人,」杉本博司在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的演講中開宗明義幽默自謙。
「我設計建築不是主動的,而是被動的,」杉本博司指出,他之所以會投入建築,有其現實上的理由,因為「我在世界各國展出,總是發現,很多博物館都不好用,連建築大師設計的美術館也常常不好用。」
於是,每每杉本博司為了展出攝影,都必須兼做展場的空間設計。「對我來說,建築,空間設計與攝影都是同一件事。從事視覺藝術時,要同時考慮觀者所處的空間,而非只是一個平面。而且,視覺創作者要有敏銳的空間感,才會有好作品。」
舉例來說,他有一回到法國巴黎某著名美術館展出,該美術館的外觀都是玻璃,室內空無一物。他自行設計展場空間,場內豎立一塊塊巨大的立體長型展板,展板上懸掛著他的攝影作品,「我想要讓觀者一進來時感到困惑,誤以為是來到極簡主義雕塑展。等到他仔細觀看,會發現其實是我的攝影展。可以說,買一張門票看兩個展,觀眾真是賺到了啊!」杉本博司笑呵呵的說。
為了讓美術館更適合展出攝影作品,杉本博司投入時間,精力與金錢不遺餘力。他甚至在台灣公開說:「我願意為我攝影作品的收藏者設計一棟攝影美術館。」
他受邀設計伊豆寫真博物館的庭園時,先到伊豆住了一個多月,在腦中構想雛形,然後帶著6、7位年輕人到山裡尋找合適的石頭,再一一搬回工地,在他的指揮下,極盡追求完美的擺設成今日深具古風的庭園樣貌,「這是一座建築,也是一個藝術作品。」他說。
許多設計者往往受限於預算等因素必須妥協,身為大師的杉本博司受邀設計時,是否也有此苦惱?杉本博司微笑回答:「當構想受限於預算時,我會不惜拿出我的設計費來用,就是要把我的作品做出來。」他坦率的答案直指一件事:即使是世界攝影巨擘也無法避免預算窘境。但是無論如何,他就是要貫徹完成作品的意志。
今年65歲的他,甚至在日本的小田原買了一塊地,成立小田原基金會,並設計一棟小田原攝影美術館,園區內還規劃光學玻璃打造的能劇舞台,以大自然的夕陽為舞台背景,預計於今年動工,兩年後完工。為此,他頻繁考察建地,為動工更是苦心奔走。站在基地上,他眺望古人眼中的海景,為了解決困難的資金,材料等事務,勞心勞力。有一天,考古專家發現這塊基地下方藏有數百年前的農路遺跡,他得知時非常感動,對他來說,這不啻是從古代捎來的訊息,呼應了他穿梭古今,穿越時空的藝術使命與心念。
又有一回,日本建築師隈研吾執行一項建築案,因為工地上一座古蹟宅門無法通過建築法規,決意予以拆除。杉本博司聽說這消息後大為驚訝,急急將古蹟搶救下來,準備遷移到小田原的基地上。
面臨即將到來的生命挑戰,跨界又穿梭古今的杉本博司持續耗用大量時間,精力與成本,不遺餘力。為的是什麼?杉本博司說:「我想藉這個基金會的力量實現一些我想做的實驗性建築,包括上演日本能劇的劇場。此外,我也想要建立收藏我攝影作品與古美術品的空間,等我以後不在了,這個組織能長久為我把藝術使命傳承下去!」
看透歷史的杉本博司,畢竟也看見全人類都必然面對的宿命:死亡。他預作準備,企圖讓自己的藝術使命耐受時間的考驗,如果留存下來,就可能成為真正的美麗。
人需要多大的空間呢?
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在威尼斯聖喬治‧馬焦雷島(Island of San Giorgio Maggiore)上,展出杉本博司設計蒙德里安玻璃茶屋(Glass Tea House Mondrian)。在40公尺長,12.5公尺寬的水池上搭建的一間玻璃茶屋,只有二點五公尺見方空間,僅能容一名茶師父與兩名遊客進入。
為什麼只有這麼小的空間?杉本博司指出,一方面他想要重現日本茶道家千利休的精神,另一方面,他想藉由提出的問題是:「人到底需要多大的空間呢?」他說,「人類並不需要住在一百公尺高的大樓裡,人真正需要的空間,不過就是一個棺木大小罷了。」
他喜歡說一個故事:有位男子向印地安酋長購買土地,酋長說:「你在太陽升起時出發,日落時回來,用雙腳在所到之處打下三根木樁做記號,四邊圍起來的土地就是你的。但是你如果沒有回來,我會沒收你的所有資金。」第二天,男子依約出發了。正午前,他打下第一根木樁,隨後拐直角繼續走,並打下第二根木樁;當他好不容易往另一頭走去,終於打下第三根木樁,急欲返回時,日落已經西斜,逼著他加速返回起點。當到他回到起點時,卻已經累倒在地,沉醉在擁有大片土地的幸福感,不支而死。酋長埋葬了男子的屍體。結果,男子所需的不過是埋葬身軀的土地罷了。所以,人到底需要多大的空間?這則寓言說明了杉本博司的觀念。藉由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他也想要表達這個觀念。
在他看來,空間不是為人而存在;空間,是為了呈現美而存在。仔細研究山本博司的建築、空間、攝影等各種作品,無論大林組大廳總部、或金田中庭園咖啡,為了展現美,他可以營造極大的空間。
比如,他在東京公寓的一間房裡,牆面僅僅以油漆刷成,室內矗立一座高2點4公尺的三角稜鏡,房間左側是面朝東的窗戶。每天早上,太陽光從窗戶射入,透過三稜鏡反射出七色光譜,幻化為神奇的色澤。「這房間是為了看見美麗的早晨,陽光顏色的變化而設。」讚嘆著美景的杉本博司說道。
杉本博司為美而著迷,而他的畢生作品都為美而存在。他的建築不給人住,也不給神住,而是給美住。他,是美學的獻祭者。
數位攝影不叫做攝影
這位美學的獻祭者,鍾愛於傳統銀鹽相機來創作,以黑白作品聞名於世。
杉本博司解釋,「我也拍過彩色照片,但是太簡單了,黑白攝影的挑戰性比較高。因為,黑與白之間有無盡的灰階,能表達的層次與概念更為豐富。」
來到他在學學文創的首展空間裡,有攝影,建築設計,雕塑作品,還播放他的記錄片。空氣中瀰漫黑白的光影,彷彿他的攝影作品,黑白之間呈現著數不盡的層次與灰階。凝視,無語,無窮的思考正在觀者的腦海中織就,成形。
最特別的是,數位相機的時代,銀鹽相紙已經停產,杉本博司仍執著於以銀鹽相機來創作。他解釋,「雖然傳統的銀鹽攝影已經走到盡頭,可是我也不認為數位攝影是真正的攝影。我一直用銀鹽相機在拍攝,銀鹽相紙停產了,我就自己生產。好處是,我的作品也可以因此與別人區隔;可能這世界上也只剩下我用銀鹽相機在創作了吧?雖然數位攝影盛行,我仍希望傳統的技術能有人傳承下去。」
最關鍵的原因出於他對於攝影的定義,他認為,「傳統攝影才是攝影,而數位攝影比較像繪畫。一個東西在那裡,數位相機將它拍攝下來,這不叫攝影。而我把我腦海中的想像拍攝下來,那才是真正的攝影。」
把當下有興趣的事做好
畢生追求終極之美,是否就是杉本博司人生的意義?出乎意外的是,杉本博司卻說:「我不知道,說不定我到人生的盡頭時,都還沒找到答案。」 不論像是外星人,或是來自遠古,還是一直坐著想像的時光機穿梭古今,杉本博司一直用創作不斷向世界提出質疑,並想辦法尋找答案。而他對於年輕攝影後輩也從不給建議。「我建議年輕人不要聽任何人的建議。因為,我自己也沒也聽任何人的建議。我認為,就是認真過好每一天,把當下有興趣做的事做好,就是最重要的事了。」
把當下有興趣做的事做好,有多麼重要?
杉本博司傷感說道,美國在911事件之後,他被迫中斷《海景》系列創作,因為,「回美國機場的通關檢查變得異常嚴格;當我帶著在國外拍攝完的底片回紐約機場通關時,X光機會使我的底片曝光。從此,《海景》系列作品的創作必須擱置。」
多麼令人遺憾!多年前,杉本博司曾經在台灣遍尋不著任何一處不受文明干擾的海景,因此無法拍攝《海景》系列作品;911之後,他卻再受文明干擾而中斷《海景》系列創作,而且,一暫停就是15年。可以說,杉本博司的藝術使命再堅強,不僅逃不了人類的宿命,也逃不過文明的捉弄!
不過,值得安慰的是,至少杉本博司不放棄任何一個表達藝術使命的機會。值此之時,他以蒙德里安玻璃茶亭風靡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也風塵僕僕的將作品帶到台灣舉行首展。在學學白色空間,透過展出的完整作品,他堅持40年的藝術使命已經震撼、鼓舞台灣文化創意領域的無數心靈,影響幽遠,餘波盪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