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和攝影再生產的力量 — 杉本博司的影像淬鍊
陳朝興 / 中華民國藝評人協會理事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國際藝評人協會副主席
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 在2001年獲頒「哈蘇基金會 (Hasselblad Foundation)國際攝影獎,是當今藝術市場上最受囑目的日本攝影家之一,他的作品《海景》在2008年倫敦拍出的價格是128萬美金。事實上,自1980年於紐約的Sonnabend 藝廊舉辦個展後,陸續又在洛杉磯現代美術館、法國卡地亞基金會、倫敦泰德美術館…等館展出典藏。2005年在日本六本木「森美術館」初次辦回顧展、2009年獲頒高松殿下紀念世界文化賞。這在學學文創的展覽是第一次在臺灣最完整且正式的展覽。
杉本博司善用一種「不在場的存在」作為一種更永恆的記憶,透過攝影去捕捉物象之間的一種張力和意念的累積,並且用「狀態」取代「形式」,用電光的剎那生產著生命裡的「永恆」,他掌握著物態的瞬間變幻去隱喻空間和時間交互滲透和淬鍊煉的啟蒙,他對空間的攝影記紀錄毋寧說是他對歲月的回聲。杉本博司的「狀態」捕捉是一種透過現場的攝影影像去意念化一種存之於物質或物質之間的一種想像意念、感動或暗示,因為「形式」容易被固化,一種存在卻不在場的形式卻有無窮盡的可能性。管子言:「物固有形,形固有名」說的正是形式的限制。這也就是佛陀對著阿難體會「拈花一笑」的意義。
被尊稱爲「當代攝影之父」的史蒂格立茲(Alfred Stieglitz)是把純攝影與畫意攝影臍帶切割開來的關鍵靈魂人物,也可以說是把攝影從「技術性」、「記紀錄性」、「畫意性」轉換到「純藝術性」的領域。在1902年至1904年期間,史蒂格立茲在歐洲和美國持續策展了「攝影作爲藝術作品」的展覽,比如1902年他與艾德華、史丹契(Edward Steichen)在美國紐牛約的第五大道的「291藝廊」策展了一個「攝影/分離」展( The Photo-Secession) 可以說是「策展人 (Curator )的濫殤,同時也是把攝影提昇爲純藝術的作品的一個重要地標性展覽。這個觀念直接影嚮了「現代主義」藝術及戰後「低自由度」攝影的觀念及各種可能性的啟發;而杉本博司就是在70年代赴美進入洛杉磯藝術中心設計學院( 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學習攝影,並且透過其獨特的東西方文化辯證過程中,通過影像,實踐了他對攝影作品的創造性思維及實踐。
杉本博司的風格來自他對影像的再詮釋與再生產,換言之,他把「時間」、「空間」交織成一種記憶和思維的對話和淬鍊;他用" Time Exposed" (時光淬鍊的影像)作爲展覽主題也就是強化了剎那的記憶,是一種深沈的歷史、文化和記憶的疊置和再創造;是一種全新的創造性的語意和學習,是試圖作一種創造性的轉換和再生產。他除了學習西方歐美的文化、哲學、美學,也遊游走中國、日本的歷史、文化和文學語境;他嘗試學習和實踐建築設計、室內設計、藝術、舞臺設計、時尚設計;他同時是日本「能劇」的編劇、傳統戲曲的製作,同時也是藝術評論家( Art Critics)。.
杉本博司的攝影作品所創造出的語境,是一種在現代生活中的一格細縫角落,是一種古典傳統的茶室,是一場能劇戲碼的時空轉遊游走;一種停頓、沈思、心神領會的情境和心靈上的一種新的啟迪。他的作品似乎是一種記錄,實則是一種創造。他讓神社遺址古石、玻璃工藝與伊勢神社建築,透過光導入幽暗的石室空間;透過自行設計的玻璃階梯,導入演出空間和光對話的劇本。
《影之色》作品是杉本博司爲了抓住光的變化,在東京公寓的牆前設置一個2.4公尺高的巨型三菱鏡,隨著太陽變化及三菱鏡角度的變化,光譜就在牆面上演著光的顏色和表情。這一系列的作品於2012年受邀與愛馬仕進行合作,作爲愛馬仕絲巾的圖樣,在全球大受好評。
杉本博司熱愛各種物質和空間的「原生」;他說「藝術」是源自古希臘文中「技術」(TECHNE), 藝術就是把物質和空間(「實」和「虛」)的本質呈現和掌握。 因此,他在《放電場》系列作品中藉由40萬伏特的發電裝置,直接把電以落雷的方式燒錄在底片上,呈現出近似生命最初的樣貌。同時也並置了空氣落雷、水中落雷的各式樣態。
此外,杉本博司也對空間設計有極高的興趣與想像力,如「古根漢美術館」和「單人百米游泳池」,他將整個美術館包起來呈現一種相機造型,利用相機的裝置把空中的影像投影在建築物的大廳;如同日本瀨戶內海的國際藝術節的「單人百米游泳池」。在冬至的早晨朝向東方游泳,象徵著一種淨身的環境語境。
這次展覽尚包括《海景 (Seascapes)》、《服飾雕刻(Stylized Sculpture))》、《觀念之形 (Conceptual Forms))》、《劇場(Theaters))》、《透視畫館 (Dioramas)》等。這些作品跳脫了攝影作品的工具性,成爲一種時間、空間和思維上的淬鍊和淨身。從海景(Seascapes)、放電場(Lightning Fields)、服飾(Stylized Sculpture)…這些日常生活的物件中,杉本博司看見了「平凡和自然」的一種「潛力量」,這些「普普」的無私和對照身體後設擬化,他看見了形體和意念念之間的聯繫,即便是模型、機械、人造物…都是一種意念(conceptual form)的雕塑。更難得是這些游離於具象和抽象之間的轉注和假借,如何再透過攝影進行再生產的可能。這確實是杉本先生最令人神往和崇敬的所在,如何在具象間掘獲抽象,然後再以具象來再生產更高而純粹的意念和神往的狀態。
所以當杉本先生回到空間敘事和空間的生產(建築與室內設計)時,他有了一種超然於時代與地域的響往和反觀的能力,因此他的空間有了意念和意念磁場所產生的「力量」,但形式卻反而是潛沉、寂靜、平凡的狀態。
杉本博司一方面看到了生命、生物、和物體的樣態和深刻的意念形式,但他更懂得一種單眼下的曖昧和真實的後設,這就是我說杉本先生在具象與抽象之間,透過相機去「imaging」拍攝或想像是一個「真實」,就像米歇爾.福寇所說的「鏡中的你才是真實的」,鏡前的肉身反而是虛擬的,因為鏡中的你有了想像、有了杉本博司的再生產和影像的想像意念,作品反而成就了另一個真實一一雖然也許它不在場,但卻真實地存在著;這就是攝影之為藝術的力量。
「建築與室內空間」、「劇場(Theaters)」、「透視畫館 (Dioramas)」在相機的駕馭下,在杉本先生的創造翻轉了一種「虛擬的再造和真實的再生產」。所以綜觀他的作品事實是一種影像在時間和空間中的淬鍊和再生產。用意念和相機在平凡中、自然間、和人造裡再生一種意念的力量,用攝影作為生命意志的註腳,和啟蒙無限有機與物化間的廣大性可能和對意念創造的力量。
陳朝興 / 中華民國藝評人協會理事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國際藝評人協會副主席
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 在2001年獲頒「哈蘇基金會 (Hasselblad Foundation)國際攝影獎,是當今藝術市場上最受囑目的日本攝影家之一,他的作品《海景》在2008年倫敦拍出的價格是128萬美金。事實上,自1980年於紐約的Sonnabend 藝廊舉辦個展後,陸續又在洛杉磯現代美術館、法國卡地亞基金會、倫敦泰德美術館…等館展出典藏。2005年在日本六本木「森美術館」初次辦回顧展、2009年獲頒高松殿下紀念世界文化賞。這在學學文創的展覽是第一次在臺灣最完整且正式的展覽。
杉本博司善用一種「不在場的存在」作為一種更永恆的記憶,透過攝影去捕捉物象之間的一種張力和意念的累積,並且用「狀態」取代「形式」,用電光的剎那生產著生命裡的「永恆」,他掌握著物態的瞬間變幻去隱喻空間和時間交互滲透和淬鍊煉的啟蒙,他對空間的攝影記紀錄毋寧說是他對歲月的回聲。杉本博司的「狀態」捕捉是一種透過現場的攝影影像去意念化一種存之於物質或物質之間的一種想像意念、感動或暗示,因為「形式」容易被固化,一種存在卻不在場的形式卻有無窮盡的可能性。管子言:「物固有形,形固有名」說的正是形式的限制。這也就是佛陀對著阿難體會「拈花一笑」的意義。
被尊稱爲「當代攝影之父」的史蒂格立茲(Alfred Stieglitz)是把純攝影與畫意攝影臍帶切割開來的關鍵靈魂人物,也可以說是把攝影從「技術性」、「記紀錄性」、「畫意性」轉換到「純藝術性」的領域。在1902年至1904年期間,史蒂格立茲在歐洲和美國持續策展了「攝影作爲藝術作品」的展覽,比如1902年他與艾德華、史丹契(Edward Steichen)在美國紐牛約的第五大道的「291藝廊」策展了一個「攝影/分離」展( The Photo-Secession) 可以說是「策展人 (Curator )的濫殤,同時也是把攝影提昇爲純藝術的作品的一個重要地標性展覽。這個觀念直接影嚮了「現代主義」藝術及戰後「低自由度」攝影的觀念及各種可能性的啟發;而杉本博司就是在70年代赴美進入洛杉磯藝術中心設計學院( 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學習攝影,並且透過其獨特的東西方文化辯證過程中,通過影像,實踐了他對攝影作品的創造性思維及實踐。
杉本博司的風格來自他對影像的再詮釋與再生產,換言之,他把「時間」、「空間」交織成一種記憶和思維的對話和淬鍊;他用" Time Exposed" (時光淬鍊的影像)作爲展覽主題也就是強化了剎那的記憶,是一種深沈的歷史、文化和記憶的疊置和再創造;是一種全新的創造性的語意和學習,是試圖作一種創造性的轉換和再生產。他除了學習西方歐美的文化、哲學、美學,也遊游走中國、日本的歷史、文化和文學語境;他嘗試學習和實踐建築設計、室內設計、藝術、舞臺設計、時尚設計;他同時是日本「能劇」的編劇、傳統戲曲的製作,同時也是藝術評論家( Art Critics)。.
杉本博司的攝影作品所創造出的語境,是一種在現代生活中的一格細縫角落,是一種古典傳統的茶室,是一場能劇戲碼的時空轉遊游走;一種停頓、沈思、心神領會的情境和心靈上的一種新的啟迪。他的作品似乎是一種記錄,實則是一種創造。他讓神社遺址古石、玻璃工藝與伊勢神社建築,透過光導入幽暗的石室空間;透過自行設計的玻璃階梯,導入演出空間和光對話的劇本。
《影之色》作品是杉本博司爲了抓住光的變化,在東京公寓的牆前設置一個2.4公尺高的巨型三菱鏡,隨著太陽變化及三菱鏡角度的變化,光譜就在牆面上演著光的顏色和表情。這一系列的作品於2012年受邀與愛馬仕進行合作,作爲愛馬仕絲巾的圖樣,在全球大受好評。
杉本博司熱愛各種物質和空間的「原生」;他說「藝術」是源自古希臘文中「技術」(TECHNE), 藝術就是把物質和空間(「實」和「虛」)的本質呈現和掌握。 因此,他在《放電場》系列作品中藉由40萬伏特的發電裝置,直接把電以落雷的方式燒錄在底片上,呈現出近似生命最初的樣貌。同時也並置了空氣落雷、水中落雷的各式樣態。
此外,杉本博司也對空間設計有極高的興趣與想像力,如「古根漢美術館」和「單人百米游泳池」,他將整個美術館包起來呈現一種相機造型,利用相機的裝置把空中的影像投影在建築物的大廳;如同日本瀨戶內海的國際藝術節的「單人百米游泳池」。在冬至的早晨朝向東方游泳,象徵著一種淨身的環境語境。
這次展覽尚包括《海景 (Seascapes)》、《服飾雕刻(Stylized Sculpture))》、《觀念之形 (Conceptual Forms))》、《劇場(Theaters))》、《透視畫館 (Dioramas)》等。這些作品跳脫了攝影作品的工具性,成爲一種時間、空間和思維上的淬鍊和淨身。從海景(Seascapes)、放電場(Lightning Fields)、服飾(Stylized Sculpture)…這些日常生活的物件中,杉本博司看見了「平凡和自然」的一種「潛力量」,這些「普普」的無私和對照身體後設擬化,他看見了形體和意念念之間的聯繫,即便是模型、機械、人造物…都是一種意念(conceptual form)的雕塑。更難得是這些游離於具象和抽象之間的轉注和假借,如何再透過攝影進行再生產的可能。這確實是杉本先生最令人神往和崇敬的所在,如何在具象間掘獲抽象,然後再以具象來再生產更高而純粹的意念和神往的狀態。
所以當杉本先生回到空間敘事和空間的生產(建築與室內設計)時,他有了一種超然於時代與地域的響往和反觀的能力,因此他的空間有了意念和意念磁場所產生的「力量」,但形式卻反而是潛沉、寂靜、平凡的狀態。
杉本博司一方面看到了生命、生物、和物體的樣態和深刻的意念形式,但他更懂得一種單眼下的曖昧和真實的後設,這就是我說杉本先生在具象與抽象之間,透過相機去「imaging」拍攝或想像是一個「真實」,就像米歇爾.福寇所說的「鏡中的你才是真實的」,鏡前的肉身反而是虛擬的,因為鏡中的你有了想像、有了杉本博司的再生產和影像的想像意念,作品反而成就了另一個真實一一雖然也許它不在場,但卻真實地存在著;這就是攝影之為藝術的力量。
「建築與室內空間」、「劇場(Theaters)」、「透視畫館 (Dioramas)」在相機的駕馭下,在杉本先生的創造翻轉了一種「虛擬的再造和真實的再生產」。所以綜觀他的作品事實是一種影像在時間和空間中的淬鍊和再生產。用意念和相機在平凡中、自然間、和人造裡再生一種意念的力量,用攝影作為生命意志的註腳,和啟蒙無限有機與物化間的廣大性可能和對意念創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