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島 幻島 天河-宜德思・盧信個展

Island Hopping, Fantasy and Milky Way- Idas Losin Solo Exhibition

2019.05.31-09.08

一路以來的創作,是不斷的探問,是自我追尋的過程。-宜德思・盧信

「跳島 幻島 天河-宜德思・盧信個展」,始自宜德思於 2013 年開啟的「跳島創作計畫」,從探尋自我出發,踏查太平洋上的南島語族。跳島,是宜德思為期一生的創作計畫。根源於駐島經驗,原住民圖騰與身上的刺青連結,讓這些島嶼有如幻島,產生天啟式的藝術力量。

宜德思這一路的創作,無論探索原鄉文化、紀錄跳島風景、反思當代生態環境與土地正義等,如在漆黑世界裡閃爍的光亮。

作品:

《對看》、《心臟-太平洋島嶼系列》

展間一

南島語系、栽植、島嶼、生態、編織、歌謠、舞蹈、紋身文化、神話故事,這些太平洋島上的事物,深深吸引宜德思,想用一輩子的「跳島計畫」探究。她透過駐地創作,踏查南島語族,沉浸於異國文化,跳脫既有規範,探訪當地居民與藝術家,發掘不同的圖騰符號、媒材與技法,拓展創作的無限想像。

2015-2017年,宜德思前往蘭嶼進行駐島創作,達悟族的神話傳說提供她無限想像,其中包括達悟族起源、飛魚傳說、拼板舟上的圖騰意義以及死後人們居住的白島。這段駐島創作的經驗,不只賦予宜德思全新生活體驗,更豐富她的視覺感知與生命哲理,餵養其創作能量,讓宜德思之後的創作富有濃厚文化意含,《靜流》即為其一。

本展間為宜德思最新創作。《黑月系列》呈現宜德思對島嶼的情感與自我認同的追尋,使用大片黑色與金色描繪烏來山景、蘭嶼的黑夜與浪花,沉靜的畫面展示了無光害島嶼的神秘奇想,以及達悟族的傳統文化。《Whale Tail》與《Yapese Tattoo》是以關島為主題,宜德思將關島傳統刺青圖騰「鯨尾」當作創作媒材,試圖透過物與人的轉換,扭轉符號意涵。

作品:

《黑月系列-瀑布》、《黑月系列-山》、《黑月系列-海》、《靜流》

《Whale Tail 1》、《Whale Tail 2》、《Yapese Tattoo》

展間二

2005年,宜德思前往澳洲一邊旅行一邊創作,在墨爾本接觸當地原住民當代藝術後,不禁探問:「什麼是臺灣原住民的藝術?」回國後,身為太魯閣族及泰雅族的她,決定聚焦自身經驗與血脈,進一步探索烏來在地泰雅族人,將耆老的生命經驗、族群的歷史反思,融會於繪畫創作,表達對族群文化的熱忱及生命理念。

宜德思擅長透過畫筆紀錄生活痕跡及人事物互相產生的碰撞,以符號的方式表現。《圖騰的姿態》即展現了宜德思擅長的創作技巧,透過拆解符號,跳脫刻板印象,賦予圖騰新意,創造更深刻多元的藝術價值。《土地的記號》與《Money》則拆解隱藏在泛泰雅族織布文化的各式圖騰,對土地的擔憂、對族群與生命的愛,宜德思藉由油畫顏料,細細編織美麗畫面。

作品:

《圖騰的姿態》、《花》、《圓》、《土地的記號》、《Money》

展間三

為了留下部落的動人故事,宜德思曾跟隨紀錄片拍攝團隊上山下海探訪耆老。這些故事成為日後創作的養分,許多反思、對自己與族群的探索,躍然畫上。她擅於透過人物側寫加上幾何形式的圖騰符號,傳達個人的生命歷程與族群歷史。

宜德思藉由安靜嚴肅的人物畫,表達對社會議題、部落文化的深思與憂慮。在《我是誰》中,畫面可見一名泰雅族婦女,身邊是漢民族傢俱常見的牡丹,下方是日本面具,以此探問:我們到底是誰?《失血的年代》傳達面對泰雅族逐漸消失的狩獵文化,心中滿溢傷感與遺憾,於是思考能留給下一代什麼。宜德思對生命的熱愛,透過「心臟」呈現,認為心臟持續跳動而帶來生命的驚奇,始終讓她敬畏且感動,延續至系列創作中。

作品:

《我是誰》、《靈魂與身體的對稱關係》、《心臟》、《Loking》、《貝珠衣》、《失血的年代》

展間四

宜德思認為當代原住民藝術家的職責是表現人們的生活真實面貌,藉由藝術的形態呈現另一種可閱讀的視覺語言,並從創作中不停觀察及檢視社會既存的問題,同時更審視自己。作為新視覺文化的傳達者,需要能與自身的文化背景產生連結,如同「血液」與「心臟」共同作用並且呼吸,從過往和現在汲取養分,繼續在未來茁壯。

太魯閣族分為四個語系,「Truku」、「Tkdaya」、「Teuda」、「Seediq」這四個單字代表的都是「人」的意思,宜德思透過反覆拼寫這四個字的羅馬拼音,組成了《人》這幅作品。在《泰雅古訓》中,宜德思藉由音樂盒的概念,回想歌手「雲力思」吟唱傳統中只有男性能唱的「泰雅古訓」,表現對傳統文化的珍視。《Hongi》則是源自2012年,宜德思受邀至高美館駐館創作,與紐西蘭的毛利人藝術家George一同合作的經驗。畫中呈現紐西蘭打招呼的方式,從互相輕觸鼻子的動作,呼吸彼此的正能量。

作品:

《泰雅古訓》、《人》、《Hongi》、《Peruvian Woman》、《黑與白》、《山》、《狗》

展間五

宜德思自2013年開啟「跳島創作計畫」,陸續拜訪太平洋南島語系的復活節島、夏威夷、關島、紐西蘭、大溪地等島嶼,挖掘南島語族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是她畢生的夢想,也是想用一生完成的創作計畫。她看見太平洋島上的原住民藝術家,從圖騰符號混合當代媒材的創作方式,呈現原住民族社會的多樣性認知,也揭露了原住民的宗教、思想與文化等思維,持續追尋每座島嶼的豐沛能量。

宜德思紀錄了駐島創作的所見所想,如同旅行日記,擷取靈光閃現的生活片段。她看見面向島嶼守護島民的摩艾石像(Moai),便化為《復活節島-Moai》;因為復活節島的獨特象形文字「RongoRongo」深受感動,而創作《復活節島-RongoRongo》。南島語族對大自然有著敬畏與尊重,總是說著「Mother Earth」與「Father Sky」,宜德思筆下的夏威夷創造之神「Lono」與和平之神「Ku」,則呈現當地民族獨具特色的泛神信仰。

作品:

《海邊的Lono》、《Lono》、《Ku》、《Hei-tiki》、《三角帆布》、《Moai》、《Ahu Tongariki》

《Moai and Rongo》、《Ahu Mata Ote Vaikava》、《Moai Rano Rraku》、《Rano Rraku》《Tree》

展間六

除了拆解原住民圖騰與符號,宜德思也擅長擷取來自生活的靈感,轉化爲創作。宜德思在蘭嶼駐島創作時,發現拼板舟被帆布簡單包裹、放置於海邊。她驚訝明明可將拼板舟擺放於傳統船屋,卻隨意放在海邊,任由船屋成為飼養豬雞處。藍白帆布是部落舉行婚喪喜慶常見的物品,卻成為宜德思創作的靈光。她開始學畫極為困難的帆布,作為一種創作元素,運用在不同的作品中。

帆布具有遮風避雨的作用,宜德思記憶中包裹拼板舟的帆布,在《漸漸消失的》作品裡,包覆漸漸消逝的太魯閣文化,如同神祇守護著傳統。她進一步透過《封島》,表達對環境議題的反思。由於溫室效應造成海平面上升,許多太平洋島嶼逐漸消失,島民被迫遷徙他處,透過帆布包裹島嶼的畫面,呼籲環境保護的重要。

作品:

《封島》、《漸漸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