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產業協助跨界加值打造品牌
文化創意產業在台灣產官學界是人人都知道要重視及發展的方向,為此學學在 2005 年成立公司、2007 年成立基金會、2011 推出學學台灣文化色彩網站、2017 年成立藝術設計高中階段實驗教育機構,20 年來我們邀集國內外約 2000 位師資共同開辦了文化創意跨界學習交流的平台,與教育部合作「藝起來學學」訓練 8000 餘位中小學美術老師從文化踏查中尋找文化色彩及圖騰進行創作。我們整理出 14 種文化創意產業的細分行業別在文創法通過前提送立法院參考,並努力到各政府部門、各大專院校、各產業協會去說明,希望能喚起大家的共識一起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育及產業的發展。
台灣的經濟只由勞力技術代工轉創意研發代工是不夠的,台灣要走的方向應該是培養文化創意各行業的人才,努力發展台灣自創品牌的產業轉型發展方向,問題在我們清楚了自己的問題及整合了我們的力量嗎?我們的教育體制培養了我們所需的人才了嗎?我們的百貨銷售平台支持了台灣自創品牌嗎?當引進或代理國際品牌才是捷徑的迷思泛濫,甚至認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只是將文化圖像符號數位典藏後,應用去發展商品及觀光,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培養文化創意各行各業的人才,發揮台灣文化真正的力量正是要打破這些錯誤的觀念。
「文化」是生活的全貌,「創意」是新提案、新體驗,「文化創意」則是生活中的跨界新提案、新體驗。
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協助國家、都市、企業「打造品牌」,也可以協助社會、個人「培養品味」。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創造「跨業合作、感動加值」,「跨界合作、行銷推廣」。國家、都市、企業打造品牌,可以運用文化創意產業的「欣賞群」,藉由跨界合作,轉化成為未來品牌的「潛在新消費群」。社會、個人培養品味,可以運用文化創意的「創作群」來吸收新的美感體驗、五感聯覺,進而培養出洞察未來生活的創意,及運用感動加值的能力。
品牌藉由愈多的「跨業合作」,可以得到愈多的「粉絲交換」及「感動加值」。個人藉由愈多的「跨界學習」,可以得到愈多的「創意靈感」及「美感品味」。國家、都市、機構、個人、想要建立品牌,需要的正是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注入,品牌打造工程的方法便是檢視有沒有運用全方位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合作。打造品牌需要運用文化創意產業的欣賞群去吸引更多的潛在新消費群,創造他們的感動與認同,吸引到的不只是國界的疆域分眾,而是無國界的品味分眾。
台灣需要的是一個“觀念革命”,當世界趨勢已經是別人以你生活裡的藝術及你使用的設計在評價你的美感能力的時候,產業與產業之間的連結與否,已經是以美感能力在考慮是否可以互相加值的時候,「跨界設計」、「跨界行銷」、「跨界代言」將是產業品牌發展的核心關鍵。
台灣面對政治對立、經濟蕭條、軍事威脅、社會撕裂、觀念不足、美感輕忽的深刻痛楚,可不可以浴火重生,使台灣擁有一個合作“利他“的生活文化,我們已經進入一個結合他人智慧與資源的時代,可不可以不要再讓有心者無力、無心者有力,有能者無利、無能者有利的現況,阻礙台灣的進步,可不可以大家團結,一起虛心反省,不要再因循代工時代抄襲仿冒的風氣,不要再重覆選舉考量施行對立政策的作法,好好把握台灣以人文勝出,與國際連結的機會,打造台灣成為一個文化資本富足的國家,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做自己品牌真正的主人。